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加速布局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从传统油气能源企业向洁净综合能源企业的转型发展。
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处于世界前列,其中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中国石油从2017年开始试点在加油站屋顶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目前累计建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35兆瓦,2020年开始了全面布局光伏发电项目;中国石化光伏发电业务起步于2016年,目前累计建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85兆瓦,年发电量近1亿千瓦时;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我国海上风电市场快速崛起,中国海油从2018年底开始进军海上风电业务。
近几年,我国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为首的石化企业大力布局发展氢能业务,储氢材料、管道输氢、加氢站、燃料电池等多项储备技术取得积极进展。推进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其他新能源,我国首套10万吨/年生物航煤生产装置于2020年8月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建成,中国石油也已在吉林建成了6240吨/年玉米燃料乙醇生产基地。
大力提高能效,加强全过程节能工作,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耗总量。加强现有业务的节能工作,大力提高能效,遵循“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形成能量多次梯级利用的用能格局,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制氢装置碳减排探索。制氢过程是炼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可借鉴德西尼布公司和IFP(法国石油研究院)提出的优化制氢流程实现碳减排的方案。淘汰落后产能,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按照《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发展指南》,“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安全和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推动落后产能出清,推进企业优胜劣汰。
表1:国内碳捕集技术示范工程
加快部署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和封存、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等项目,积极开发碳汇项目,发挥生态补偿机制作用。随着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兴起,目前国内已有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中,采用的捕集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变压吸附法等,其中以化学吸收法为主,各示范工程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发展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项目。目前已有国内炼化企业建设二氧化碳聚酯项目,主要原料为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生产可降解塑料PPC(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产品,例如中国海油和中科院长化所合作,在海南东方化工城建设的0.3万吨/年二氧化碳共聚物可降解塑料项目。
我国确立“双碳”目标后,结合“十四五”发展的需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石油石化发展的新政策,主要包括《“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等,我们应对标“双碳”目标,将以上新政策落实到“十四五”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部署中,推动实现石油石化的绿色转型发展,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等。
二是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发展,合理配置储能规模,改善新能源场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优化布局电网侧储能,发挥储能消纳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强电网稳定性和应急供电等多重作用。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鼓励电动汽车、不间断电源等用户侧储能参与系统调峰调频。拓宽储能应用场景,推动电化学储能、梯级电站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多元化应用,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和能效提升,深入实施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动重点行业节能改造,加快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标准制修订,开展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效领跑者行动,推进绿色制造。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重载卡车、船舶领域使用 LNG等清洁燃料替代,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清洁能源供应保障。
四是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全面深入拓展电能替代,推动工业生产领域扩大电锅炉、电窑炉、电动力等应用,加强与落后产能置换的衔接。因地制宜推广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蓄热电锅炉等新型电采暖设备。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推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试点示范。
五是统筹提升区域能源发展水平。推进西部清洁能源基地绿色高效开发。推动黄河流域和新疆等资源富集区煤炭、油气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合理控制黄河流域煤炭开发强度与规模。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区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优化大型水电开发布局,推进西电东送接续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科学优化电源规模配比,优先利用存量常规电源实施“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工程,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十四五”期间,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年综合生产能力增加3.5亿吨标准煤以上。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水平。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开展能源生产消费绿色转型示范。安全有序推动沿海地区核电项目建设,统筹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加强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保障,稳步扩大区外输入规模。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在严控炼油产能规模基础上优化产能结构。“十四五”期间,东部和中部地区新增非化石能源年生产能力1.5亿吨标准煤以上。
六是在国家层面上,应尽快加强战略规划,制定碳中和战略路径。国家层面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同时,也将强化监督考核,将达峰行动有关工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七是国家层面上,鼓励企业和园区等先行开展试点。鼓励先行先试,依托石化基地,采用先进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下游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等协同发展,结合CCUS项目,打造二氧化碳近零/净零排放示范工程。
八是加快组织实施一批新能源重大科技项目。在国家统一组织下,按照基础超前、攻关试验、产业化应用3个层次,在地热、氢能、煤炭地下气化、天然气水合物、储能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储备一批战略性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一批产业化技术。
九是持续推进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攻关及示范。促进国家CCS技术相关利好政策的出台。由于捕集-封存一体化集成项目往往跨企业、跨行业,涉及技术领域众多,资金需求量大,在我国没有明确政策和规范的条件下,研究力量和投入不够集中,国际化专家和人才少,行业间合作瓶颈难以突破。建议国家进一步推出鼓励CCS集成示范的补贴和税收优惠,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成熟,提高中国CCS产业的竞争力。
CCS的成本是目前技术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目前全球范围内CCS试验性项目的经济数据分析,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占CCS整个工艺流程的90%,约耗费50-90欧元/吨二氧化碳,并且还需增加10%-40%的能源消耗量。欧盟各国目前是CCS技术的领跑者和拥有者,至2015年,欧洲已开展10多个示范性先导项目,并在2020-2030年间,将该技术实现商业化。我国应适时开展国际合作,加强相关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国产化率,以期降低捕集成本,在国际外交和科技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展源
何发
2024-09-04
2024-10-15
2024-10-29
2024-10-17
2024-09-02
2024-10-22
2024-09-24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成果产出源泉。十四五以来,国家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赋能生物科技快速发展,掀起了科研领域创新变革的浪潮。
作者:展源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