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核查你做对了吗?
期间核查
在检验检测或者校准行业,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和标准物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材料性质的不稳定,仪器配件的老化,使用过程的磨损,使用或者保存的不当,环境发生的变化,搬运的损毁或运输的原因等,都可以引起计量性能的变化。在两次检定或者校准之间可能随时出现。利用期间核查可以检测核查对象,是否保有原来的校准/检定的状态,维持其最佳溯源/测量能力。
期间核查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或在相邻两次校准之间,按照规定程序验证其功能或计量特性,满足方法要求或规定要求而进行的操作。
主要用于日常验证测量设备或测量系统性能的装置、设备或样
品。
如化学分析用的标准样品,物料检测用的标准钢筋和标准水泥,机构配备的仅用做标准工作的标准砝码、卡尺、测力环等。
期间核查适用于所有设备,但并不是所有设备都需要进行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应该基于风险管理策划制定期间核查方案。
期间核查应按照确定的程序进行工作。
(1)新建立的计量标准装置,新购置的测量设备和首次使用的标准物质;
(2) 使用时间较长,计量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下降的计量标准和测量设备;
(3) 有较高准确度要求的关键计量标准装置和 测量设备;
(4) 计量标准稳定性的考核结果表明其检定和 校准的数据超出了其稳定性允许误差的计量标准和 测量设备;
(5) 经常携带到现场进行检定、校准和检测的 测量设备;
(6) 在运行过程中,有可疑现象发生的计量标 准和测量设备。不需要进行期间核查
(1) 性能稳定的实物量具、主标准器,如砝码、 量块等,因为从材料的稳定性而言,通常在校准间隔 内不会出现大的量值变化;
(2) 玻璃量具等性能稳定的计量器具一般可不作期间核查;
对于定期核查:对校准周期长,使用频次较高,稳定性差的设备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或使用次数进行定期核查。对于计量性能稳定,日常维护及时有效,对测量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贡献小的设备,可降低核查频次,反之应加大核查频次。对于校准结果接近最大允许误差(设备老化),具备核查条件且实施期间核查的难度小、成本低的情况,应加大核查频次。
对于不定期核查:不定期核查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必要时机构科对下列设备进行不定期期间。
检测方法对核查有明确要求的设备,如每次试验前需对设备进行核查,用于非常重要场合的设备,如风险较大的测量所用的设备,使用前进行核查;离开固定场所去客户现场进行试验的设备,使用前进行核查,脱离控制返回机构的设备,应及时核查;因错误操作、过载、运行中突然断电、死机等非预期使用情况的设备,应及时核查;发生碰撞、跌落等情况的设备,应及时核查;使用前或使用中对其性能产生怀疑的设备,应及时核查。
期间核查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检测机构及其检定、校准、检测样品的特点,从测量设备的特性以及经济性、实用性、可靠性、可行行等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要有一个核查标准,用以对测量设备进行期间核查。核查标准的性能必须稳定,它可以是上一等级,同等级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也可以是准确度等级更高或较低的同类测量设备,实物样品等。
期间核查并不需要对测量设备的所有测量功能,全部测量范围进行核查,主要针对需要使用以及漂移较大的功能,测量范围或测量点进行核查即可。
期间核查时应排除诸如人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测量次数应足够(例如6-10次),通常取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核查结果。
当通过期间核查发现测量设备性能要求时,首先,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在重新检定或校准表明其性能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其次,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对上次核查后开展的检定、校准、检测工作进行追溯,以尽可能减少和降低设备失准而造成的风险,有效地维护检测机构和顾客的利益。
期间核查的实施:编制有关程序性文件,明确期间核查工作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及要求,并明确期间核查不符合结果的处理。
编制年度的期间核查计划,期间核查计划应该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编号、期间核查的日期或频次、核查方法依据来源、执行人等。根据核查计划,制定核查方法作业指导书。期间核查应有记录,可编制所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和编号、核查环境条件、核查方式描述、核查数据记录和综合结论,核查人员及核查日期。
实验室应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采用适宜的方法,有计划地对仪器设备实施期间核 查。期间核查可及时判断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异 常情况,起到防范于未然,减少损失的作用,是实 验室防控检测风险,提高检测工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期间核查发现仪器设备出现量值失准或异 常时,实验室可以采取适当方法或措施,尽可能降 低由于仪器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失效而产生的成本 和风险,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客户 和社会提供可信的数据和满意的服务,更有效地维 护实验室和顾客的利益。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