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水的处理方案,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正式决定将核污水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计划于2023年春开始长期向太平洋排放所谓“放射性物质达标”的核污水。今年4月底,东京电力公司开始核污水排放海底隧道排水口的施工,目标是2023年4月完成相关工程。
此消息一出来,再一次引得全球人民担忧。核废水对全球的环境及人体健康有多大的影响呢?
据德国某海洋科学研究机构计算,福岛核电站废水一旦排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这些核污水只需要三年时间就能扩散到欧洲沿海,进入中国海域的时间只会更短,顶多十几年就能够遍布整个太平洋,并向着其他海洋进军。核废水入海之后,直接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造成放射性污染,间接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基因突变,产生无法预估的后果。那么福岛核废水里的“氚”到底是个啥呢?
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带有放射性,会发生β衰变,放出电子变成氦-3,半衰期为12.43年。在自然界中存在极少,主要是利用金属锂-6或它的合金在核反应堆内经中子照射产生。这些废水经过处理,依然还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氚,是无法消除的。排入海洋后,氚还会产生低强度的β射线,有可能长期影响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
这些年,通过对福岛核电站周边海域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海里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超过了其他海域的数十倍有余,而该海域内的海生植物、鱼类基本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海底环境变得极端恶劣,大批生物随之死亡,生态平衡被打破,伴随而来的是整片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
大量被污染的冷却水,除了排放到海洋当中去,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从科学原理上来说,处置核废水的方法并不少。
自2013年以来,日本政府就污水处置方式,提出了五种方法,包括:地层注入、排入海洋、蒸汽释放、氢气释放和地下掩埋。
简单说,就是建储存罐,把核泄漏污染的水先进行放射性物质过滤,然后全部储存起来。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本地储存和异地储存。
这一点本质上也是储存办法,将处理后的核废料注入地下,然后等待核废料随着时间而衰变。
先让核废料和水体混合来稀释其浓度,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然后蒸发让其进入到大气中。
先让核废料和足够的水体混合来稀释其浓度,使其达到标准后,再排入到大海。
日本经济产业省组织的专家委员会于2020年2月提交报告书,认为“最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将核废水稀释排放入海或蒸发排入大气。不过,正如经济产业省专家会议报告书所写:“排放入海所需耗时最短,花费也最少”。由此,核废水排放入海选项被选中。
为了让国际社会接受往太平洋排放核废水,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称“处理过的核废水喝了也没什么问题”。对此,全世界各国的网友都愤怒表示:“请你先喝了再说!”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陈尚认为,放射性废水经过处理后不能用于灌溉园林、补充景观河流,更不能用于人和动物饮用。废水处理过后即使达到饮用水标准,也是不能饮用的。
虽然核辐射很可怕,但并不是所有核辐射都是如此,毕竟有句话叫“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比如我国国标《GB6249-2011-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要求:
对于滨海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0 BqL;
对于内陆厂址,槽式排放出口处的放射性流出物中,除氚和碳14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浓度不应超过100 BqL,并保证排放口下游1 km处受纳水体中总β放射性不超过1 BqL,氟浓度不超过100 BqL。
辐射其实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宇宙中,本身就会接触到各种射线。
而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彻底避免辐射,总体上人体对于低辐射是有一定耐受性的,因此也无须过于担心。
其实全球大部分核电站的冷却水,经处理后具有极低的放射性,可以排入大海。
但是,对于日本的核污水排放,我们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日本方面是否可靠?
此次发生核泄漏的日本东电,屡次被爆出伪造数据、伪造核安全记录等。甚至从1977年起日本东电就开始篡改监测数据、隐瞒反应堆故障。
这些行为,使得我们不知道日本这次排放到太平洋中的核污水到底过滤了多少、重量有多少、浓度是多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