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色谱理论认为提高色谱柱的效能(efficiency)就能增加仪器的解析度(resolution),而运用粒径低于2μm的小颗粒无疑是增加效能的好方法。但减小固定相的粒度以增加色谱柱效能一直的色谱仪器科学的瓶颈,因为小颗粒不仅要求系统能承受高于目前极限压力(比如9000psi),需要更小的系统体积(死体积),并且需要能适应可能只有几秒峰宽的高速检测器。
U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特点是工作压力超过6000 psi或工作温度超过环境温度的应用。由于 UHPLC 应用中使用的硬件通常可以承受 9000 psi或更高的系统压力,因此色谱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由更高级固相(其颗粒远远小于传统的5 μm直径硅胶)填充的色谱柱。采用颗粒更小的固相不仅可以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同时还能缩短整体分析时间。
HPLC: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比,UPLC具有高分离度(ultra resolution)、高速度(ultra speed)、高灵敏度(sensitivity)等优势。在全面提升HPLC的速度、灵敏度和分离度诸品质的同时,保留其原有的实用性及原理。
使用UPLC确实能明显缩短分析时间,提高效率(如某有关物质分析方法,使用HPLC运行一针是75分钟,UPLC完全可以在10分钟内搞定),分析效率提高将近7.5倍。
当然了,分析效率提高这么多,其配套设备肯定也不是闹着玩的。UPLC需要小颗粒杂化填料(1.7um)的色谱柱、更高耐压(达15000Psi)、低系统体积的输液单元。
学会正确维护UPLC,避免被领导骂。
在色谱系统中,溶液是一个更重要的部分,那么UPLC中溶液的制备应该是怎样的呢?
过滤:根据样品溶液的极性,选择不同材质的0.22μm滤膜过滤。
滤膜的选择,要进行分析方法确证,滤膜的相容性实验。
离心:采用高速离心的方式(大于10000转/分钟)。
离心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过滤较困难的溶液,为了保护UPLC的系统,离心完毕后建议再次进行过滤。
所用有机相应是进口的色谱级别。使用的水应为超纯水,MILLI-Q纯水机生产的即可。
配制缓冲盐溶液应该有效期的规定,根据各实验室SOP规定。
所有的流动相用前必须使用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
有很多同仁在平衡色谱柱时,因为使用的是甲醇/水或是乙腈/水系统,因为不涉及到缓冲盐溶液,经常把过滤这一步省略,再次提醒大家:
UPLC系统使用的所有流动相均必须经过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
若柱效不佳,将会浪费样品分析时间,问题排查时间,更是浪费宝贵样品。所以色谱柱的使用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决定UPLC的分析效率与数据可靠性。
首先,应与色谱柱的供应商沟通,充分了解色谱柱的性能,如反相柱、正相柱、氰基柱、亲水柱、离子交换柱等。
再次,建立色谱柱的管理SOP,在SOP中规定色谱柱的登记、启用、使用及报废记录,便于色谱柱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色谱柱包装开启后一定要阅读说明书,关注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如pH的适用范围、流动相中能否采用水、平衡时的流速,保留溶剂等。
对于正相色谱柱来说,最重点的是注意初始流速一定要小,一般0.2ml/min。
反相柱就比较麻烦一点了,先用小流速0.2ml/min的甲醇冲洗2小时,再用10%甲醇冲洗2小时,最后过渡到检品的流动相,流速由低逐步增加到目标流速。
柱子开始使用前,必须确认系统适用性测试是否满足要求,主要关注理论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等关键分离参数,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
正相色谱柱进样后一般无需刻意清洗,但是需要保存时,必须按照说明书要求选择溶剂,以免长时间引起固定相干涸。
反相色谱柱清洗过程:高水相等度洗脱保证缓冲盐冲洗干净后,梯度洗脱的方式过渡到纯有机相,等度洗脱10~30柱体积,柱温可适当提高2~5度,方法运行完及时关闭柱温。
对于亲水作用色谱柱:最后保存尽量避免使用纯有机相,应包含少量的水,比如95%的乙腈。
切忌由大流速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对色谱柱造成机械损伤,应使用逐渐提高流速的方法达到目标流速。
建立色谱柱的使用记录,记录中体现出理论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柱压、保留时间、流动相体系、保存溶剂等信息,一旦发现参数异常,以便展开调查,避免偏差发生。
色谱柱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柱压、柱效,使用完毕后填写“色谱使用记录”。
色谱柱最好是专用,带保护柱。并且使用过缓冲盐的色谱柱最好不要用于新项目的方法开发。
低紫外区的检测,为了避免“鬼峰”的出现,可以使用捕集柱,色谱柱使用完毕后一定要按SOP及时清洗。
对于鬼峰捕集柱的使用,很多科研单位觉得不可行,不知道如何在标准中进行表达。其实在方法建立过程中,如果鬼峰无法避免,可以在“发展报告”中说明使用鬼峰捕集柱的理由,并在标准中如实描述,以便与厂家或是QC进行方法转移。
以HILIK色谱柱为例,使用更少或是较弱的极性溶剂可以增加极性化合物的保留。
样品溶解的溶液尽可能接近流动相条件的初始条件,然而,极性大的分析物经常在有机溶液中存在溶解度较低的现象,可以先用水溶解样品,再用乙腈/水溶液进行稀释,需要平衡溶解度和峰形之间的关系,根据化合物性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理论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按各检品质量标准规定执行,未规定的按各国药典通则规定执行,不符合上述规定时。
如果出现基线噪音较大的情况,首先应该排除检测器的问题。
排查流动相问题时,需要重点考虑流动相的组成及检测波长是否发生了改变?
一定要确定您所用仪器上最后使用的流动相是什么?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接上个人用仪器之前,要连接两通,用超纯水将仪器管路全部清洗一遍。
此外还需要考虑流动相的互溶性的问题。不相混溶的溶剂不能用作梯度洗脱的流动相。有些溶剂在一定比例内混溶,超出范围后就不互溶,使用时更要引起注意。当有机溶剂和缓冲液混合时,还可能析出盐的晶体,尤其使用磷酸盐时需特别小心。
梯度洗脱所用的溶剂纯度要求更高,为了保证良好的重现性。进行样品分析前必须进行空白梯度洗脱,以辩证溶剂杂质峰。
分析弱酸性样品时,通常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弱酸,常用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和1%醋酸溶液;分析弱碱样品时,通常在流动相中加入少量弱碱,常用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和30mmol/L三乙胺溶液。
流动相中加入有机胺可以减弱弱碱性样品和残余硅醇基的强相互作用,减轻或消除峰拖尾现象。所以在此使用的有机胺也成为减尾剂。
要确保所使用流动相不改变填料的任何性质。低交联度的离子交换树脂和排阻色谱填料有时遇到某些有机相会溶胀或收缩,从而改变色谱柱填床的性质。碱性流动相不能用于硅胶柱系统。酸性流动相不能用于氧化铝、氧化镁等吸附剂的柱系统。
即使经过0.22um滤膜过滤,在保质期时间内,有的流动相仍会存在长菌、沉淀、结晶等现象。
流动相不干净,进入液相系统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缓冲盐。
在此有一个小窍门:用激光笔测试,不干净的缓冲盐溶液在激光笔照射时,里面会看到一条红线。
最后,还有滤膜的相容性问题,有的滤膜可以引起基线及噪音的波动,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滤膜筛选。
溶剂进口过滤芯堵塞(最好更换新的过滤芯,一旦长菌,是不可逆的)、未充分混匀(尤其是有机相和水相相差比例悬殊时)、溶剂未脱气、泵的密封垫老化、出口单向阀实效、主动阀失效等。
首先想到的是连接管路泄露或其他设备不密封,如泵头密封垫。
还会存在溶剂进口过滤芯堵塞,溶剂无法通过、溶剂或流速改变、主/被动阀失灵、四元比例阀失灵、单向出口阀失灵、色谱柱固定相流失等原因。
这个原因各位同仁应该都很熟悉,如:色谱柱污染、柱子进口过滤芯被污染、PURGE阀过滤芯污染、连接管路堵塞、进样器旋转密封阀被堵塞或进样针或针座被堵塞等。
所用溶剂为异丙醇,原因:排除系统中空气的最好溶剂。
所用溶剂为二次蒸馏水,原因:再溶解缓冲液结晶的最好溶剂。
所用溶剂为二次蒸馏水,原因:再溶解缓冲液结晶的最好溶剂。
选择UPLC 还是HPLC?
某网友:“由于所在实验室即将添置一台新质谱,质谱已经选好了,但是在液相的选择上很是犹豫,不知是否该买一台UPLC。因为经常是一次分析几百个样品,高速液相的速度会快一些。但是,生物样品的前处理要求也相应提高。而且价格也比较贵。是否需要买UPLC?还是买HPLC?想了解一下大家的使用经验和看法。”
相信这是很多实验室小伙伴会面临的选择,那么到底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仪器的选型?
有人说,能用HPLC就用,多数情况下,HPLC都能hold住。UPLC肯定是大势所趋。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一样,UPLC就像是鸦片,用过了就上瘾摆脱不了。这个说法虽然极端,但是话糙理不糙,你觉得有理吗?
如你所说,使用UPLC肯定能提高你分析的速度,但是不知道目前你选好的质谱是什么型号的?这里存在一个质谱工作站能否兼容你的液相色谱的问题,所以还请考虑仔细。
个人感觉UPLC不错,最直观的感觉是分析时间大大缩短,这也是UPLC鼓吹的一点。但UPLC对流动相,色谱柱,样品前处理,质谱接口,数据采集系统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带来的液氮、乙腈等耗材的使用量下降,这个是很明显的。至于所用的试剂、耗材等等比HPLC高级多少,我倒没看出来。无非是要求过下0.22μm的膜。个人认为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替代普通LC。普通液相采用细径色谱柱是目前最成熟和经济的LC-MS方案。
UPLC在分析速度、分离度等方面确实有优势,但对样品的前处理、试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样品分析成本也高了。我们知道,影响分析速度快慢的主要步骤是样本的前处理,而仪器分析速度的快慢不是主要因素,现在仪器都是自动进样加24小时开机,测定一个样品多花点时间能有多大影响,很多人那UPLC分析速度快来说事是不合适的。我的行业测定的是食品样品,从我的经验来看,我更喜欢用普通的HPLC。
我是做中药成分的,个人觉得还是uplc更好一些。因为是与质谱联用,日常分析中的样品如果成分比较复杂的话,普通液相的色谱条件就不太好找,必然会经常遇到需要加酸、碱或缓冲盐的情况,尤其是缓冲盐的选择受质谱的限制较大。而uplc由于柱效高,分离效果要比普通液相高的多,在很多时候普通液相上加缓冲盐也很难分离的成分,在uplc上什么都不用加就可以分开,而且效果很好。所以觉得uplc在联用时更方便一些。
个人认为,如果追求分析速度的话可以选用UPLC,如果考虑的是分析成本的话,还是用HPLC。如果样品量大,分离简单,则可以配UPLC。UPLC配质谱的好处主要在于处理量大,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它分离效果好上。一种又快又好又稳定的仪器太难找了。
高通量生物分析如果样品量大或食品类样品比较多,建议你不要配UPLC,否则会后悔的。UPLC一般适用于研究性质的实验或样品基质比较干净的实验。
各人觉得你要是做生物样品或者医药方面的UPLC还是有优势的,但是你如果是做残留分析,比如农残,兽残什么的就买HPLC就好,UPLC的确是快,但是食品蔬菜什么的基质比较复杂的你就甭想分离的很好,分离效果差很多的。
个人意见,如果做生物样品分析,而且每天分析样品量比较大,不建议使用UPLC。UPLC的优点是分离度高,峰形尖锐。但是其填料粒径太小,在高通量生物分析时很容易堵柱子(UPLC柱价格比较贵),使用寿命比HPLC柱少很多。另外其峰形尖锐,与扫描型质谱联用会降低分析物的灵敏度。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买UPLC吧,我们也是样品量很大,如果用hplc可能的跑上一天也不一定打完全部样品,但是用uplc三个小时左右就能打35-40针,还能让仪器休息一下,好好的冲洗系统,如果是用hplc的话估计向我们这么大的样品量,仪器早晚的罢工。再有就是用uplc同时降低了开发方法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能省下不少的溶剂,正如waters的广告所说的,在乙腈比较昂贵的时候确实能省不少钱,我们500ml的乙腈能走大约上百针样品(梯度洗脱)。主要是效率高,也提高了灵敏度,峰形好,当然仪器也贵些,好东西,贵点也值得,等你用熟了再用hplc,你就会感觉很不爽,原因我就不说了!
这么多网友支招,大家是否在面对选择UPLC还是HPLC时,不再犹豫了呢,其实,小编认为,选择哪种仪器,最主要还是要看需求和预算,总的来说,HPLC相比UPLC更加经济,不管是仪器本身的价格,还是使用耗材的价格,而且能够满足多数实验室的一般检测需求。至于UPLC其使用体验的确好过HPLC,关于使用要求来说,其实没那么多问题,只要养成良好的使用维护习惯,也没啥大不了。套用一句话:UPLC可以干HPLC的活儿,但是反过来咋办?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