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发布最新的《防止食品企业传播新冠病毒指南》
2021年8月4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最新的《防止食品企业传播新冠病毒指南》(下称《指南》)。该《指南》指出,目前的数据表明,食品和食品包装都不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包括 新冠病毒)传播的途径。换句话说,新冠疫情不是直接的食品安全问题。然而,食品企业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必须通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促进个人卫生措施和提供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培训来保护所有工人,以避免新冠病毒在食品企业的员工之间的传播。
新冠状病毒肺炎是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任何需要人与人密切接触的行业或企业而言,也是一种职业安全风险。因此,世界多数国家都遵从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建议,将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作为减少疾病传播的方法之一。但是,新冠病毒本身并不被视为直接的食品安全危害。对于有些行业而言,可以通过在家办公、远程工作、在线办公等方式避免接触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然而,对于食品行业而言,员工不可能在家工作,因此,许多国家的食品企业因为员工的密集接触而导致了疫情的爆发。
《指南》主要针对食品企业员工,包括所有接触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的食品企业工作人员,提供防治新冠疫情传播方面的技术指导。也适用于经理、清洁工、维护承包商、送货工人、食品检验员等。
《指南》重申,虽然有研究称新冠病毒在塑料和不锈钢上可存活长达72小时,在铜上可长达4小时,在纸板上长达24小时,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或者食品包装进行传播。尽管曾经有证据表明从食品或食品包装上检出了新冠病毒,但是没有证实新冠肺炎或任何其他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通过食品或食品包装传播,并导致接触受污染食品或包装的人患病。并且,在食品加工环境中,利用70%以上的酒精消毒足以杀灭病毒。
所有食品企业都应建立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疫情防控体系,以便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避免疫情在其员工之间相互传播。这些防控体系的主要内容涵盖生产加工场所合理布局、良好操作规范、卫生管理与消毒、供应商管理、贮存与运输、员工个人卫生管理等方面。具体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暂停患病员工工作、车间内实施物理隔离以避免交叉感染、要求员工佩戴口罩、高频率洗手、加强消毒等方面。
本指南的主体的内容是针对各类食品企业提供疫情防控方面的具体措施的指导,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餐饮服务企业、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等。
一般原则包括:操作场所中员工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物理隔离。世卫组织认为,工人之间的距离应至少为1米;清洁和消毒接触面,如把手、门把手、设备、公共水和饮料设备、工具等;增加通风换气;增加物理隔离物;合理分工安排班次;加强培训和意识宣贯等。
个人卫生:接种疫苗仍然是最有效的防疫方法,此外还包括勤洗手,手部消毒,佩戴口罩等方面。
使用防护设备:除在食品生产环境中通常佩戴的所有其他防护设备外,还应为员工提供口罩,以及发网、一次性手套、干净的工作服和防滑工作鞋。
隔离病患:身体不适或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喉咙痛、鼻塞、恶心、呕吐、腹泻、发冷等)的工作人员不应在食品行业工作。这是必要的,因为受感染的工人可以感染同事,可能污染食物生产和加工环境,并可能污染食物或食品包装等接触材料,这可能会导致不正当的贸易限制,尽管这不是食品安全风险。
动物防疫:常见的食品用动物(牛、猪、绵羊、山羊、家禽等)以及鱼类通常不会自然感染新冠,而一些野生动物物种(例如:某些蝙蝠、猴子、鼩和穿山甲)和一些家畜(猫、狗和水貂)有可能感染,因此,应加强与这些动物的隔离以避免交叉感染。
食品加工:食品原料与包装材料不太可能传播病毒,食品加工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同事之间互相感染。
食品包装与贮运:感染者参与食品生产、贮存和运输有可能将病毒传播至食品或食品包装上,但通过食品或食品包装将病毒传播给消费者并使其患病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为谨慎起见,相关从业人员也应做好洗手、消毒,并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接触。
此外,《指南》还提供了针对零售和餐饮服务企业的疫情防控措施指导,包括在经营场所张贴和提供防疫指导、加强接触面消毒、给员工和消费者提供洗手液和消毒液、合理引导客流错峰消费等。
《指南》重申新冠疫情并非食品安全问题,但对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疫情防控都提供了详细的技术指导。我国食品企业可以参考《指南》制定相应的疫情防控管理体系,确保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确保食品安全,降低员工和消费者感染的风险。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