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小讲堂
食品安全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确定在每年6月举办的,倡导大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今年食品安全周的主题是:“尚俭崇信 守护阳光下的盘中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小编的食品安全小讲堂吧。食品安全释疑篇 Q1:食品安全能做到零风险吗?小编告诉您:这是不可能滴,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确定在每年6月举办的,倡导大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今年食品安全周的主题是:“尚俭崇信 守护阳光下的盘中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小编的食品安全小讲堂吧。
小编告诉您:这是不可能滴,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零风险只是个美好的愿望,无论您是自己种植还是大规模种植,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深加工食品,无论谁来生产谁来监管,都没有零风险。所以食品生产不是要承诺零风险,而是要将风险降得越低越好,降到可接受范围。
小编提醒您:这可不一定。一个产品被判为不合格原因很多,标签问题、超过保质期、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有可能只是风味不佳了,未必就有害;对于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情况,因为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留有“安全余地”,所以只能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会有引发健康问题的 “风险”,但并不绝对会致病。
小编不得不说:这可不一定。所谓的致病物质(包括“致癌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是说一种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就一定致病,致病还要考虑其剂量、致病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您可能会说,也许一两次不会致病,但长期食用谁能保证不致病呢?——确实是这样,所以要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考虑“长期食用”的问题(包括照顾到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所以不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一般是不用担忧的,也不用盖上“毒食品”的帽子。
小编告诉您:为什么要放添加剂呢,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有好处: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风味、增加食品的保质期,让大家可以吃到更丰富、更便利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关键就在于评估其风险,制定出一个“使用限量值”。在按照规定使用的情况下,其好处远远超出风险。现在大部分食品标签上都标明了该产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消费者购物时认真进行挑选,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是否食用的选择。
真相: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科专家分析,咖啡因主要存在于咖啡、茶以及其他草本植物中,这则消息从营养学角度来分析是说不通的。吃榴莲后8小时内不能喝牛奶也不成立,且目前尚未有因食用这些甜点导致生命危险的案例报告。
真相:经过媒体记者核实,这是一条移花接木的谣言。从机器中产出来的像大米的小颗粒,不是大米,而是便于再次加工的塑料颗粒。
真相: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放入嘴里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虽然看上去也很松软,但嚼不烂。
真相:某检测中心对韭菜、菠菜、芹菜、苋菜和空心菜5种蔬菜进行了检测,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空心菜相比其它蔬菜,几乎所有指标都处于中等或稍低,蔬菜是否重金属超标,并不取决蔬菜本身,而是与产地环境有关。
真相:给柚子打针既容易造成柚子难以保存,又很难实际操作,得不偿失。红心柚果肉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比普通柚子多了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关于果肉颜色不均匀的情况,主要是受生长环境的影响。
1、认真对待“有效期”和“保质期”;不购买过期产品,发现过期产品应向商店经营者报告。如果包装食品在包装上标明的有效期内“变坏”或回家后发现包装破损,应退货并向零售商或食品加工商报告。
2、生鲜食品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其他海鲜应存放在冰箱底层,加工过的食品放在顶层。食品应包装或妥善盖好后储存。
3、不要将热食物放入冰箱,因为这样会使冰箱内温度升高。
5、处理生鲜食物的用具使用后,在处理已烹调过的食品前或处理打算生吃的食品前,必须彻底清洗。
6、认真选择食品采购和就餐的地点。确保其人员、餐具和其他设施都干净整洁。这是反映餐馆、包括“幕后”设施,卫生标准的重要指标。
世卫组织的一份最新指南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或者每天大约25克(6茶匙)会有更多健康益处。世卫组织指南并没有提及新鲜水果和蔬菜中的糖以及牛奶中自然存在的糖,这是因为没有报告证据表明食用这类糖会有不利影响。
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现在早已成为了人们早餐的主角。不过,牛奶也是一种很容易变质的食品,尤其在夏天,更要拉紧食品安全这根弦。牛奶的自然抗菌期与温度有关,牛奶在采集、运输、储存、加工等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不过研究发现,在采集后的鲜牛奶中有一种抗菌物质——乳烃素(又名乳抑菌素),可抵抗微生物一段时期。在牛奶的抗菌期,细菌并不生长,即使生长繁殖,其速度也很缓慢。牛奶抗菌期的长短和环境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超过了牛奶抗菌期以后,牛奶中的微生物便会利用其中丰富的营养素不断繁殖,同时还分泌各种毒素。譬如,刚挤出的鲜牛奶,在13℃下储存12小时,其细菌数增加2倍;在18℃下储存12小时,细菌数增加6.3倍。在夏天,挤出的鲜牛奶如果没有冷却,同样经过12小时,细菌数将增加381倍!牛奶也随之变质。所以,采集后的鲜牛奶必须立即冷却,并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
(1)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把大块食物贮存于冰柜中,或冷藏温度不够。
(2)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3)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
食源性疾病是指病原物质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发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其中,食源性疾病中98.5%是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其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难题。
加载更多